中国留学生眼中的土耳其39:土耳其皮影

一名在土耳其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带您走进千面土耳其。

1057225
中国留学生眼中的土耳其39:土耳其皮影

土耳其皮影

我自己是一个不特别懂戏剧的人,但虽然不懂又觉得戏剧是个蛮重要的东西。远的不说,就比如我们国家的京剧,昆曲或者秦腔都算是戏剧。在电视出现之前,人们娱乐的一大方式就是看戏。我觉得可能就像今天的人们爱看电视一样,古代的人看戏也是因为戏剧可以像今天的电视剧一样可以让我们从自己的生活中暂时离开,但同时又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再次进入到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说的更好听一些,就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再次回观我们自己的生活。

这种回观让生活中的不堪和难言之隐有了嬉笑怒骂对待的可能。人们好像在看别人的热闹一样看自己,然后再调侃一番,这么一来一去,就完成了戏剧的基本任务。

土耳其爱琴海沿岸的很多城市里都留下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很多巨大的椭圆剧场,但让我好奇的是土耳其,或者说奥斯曼帝国并没有继承这种艺术形式。巨大的城市椭圆剧场只是在今天的考古发现和旅游景点的意义上还发挥着作用。那如果这种形式在实质上已经死去了的话,戏剧是通过什么形式继续活在奥斯曼帝国的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了。

奥斯曼帝国时期发展出的一种戏剧形式有点像我们国家的皮影戏,但出来的时间也算是很晚了,大概是在苏丹塞利姆时期。关于这个有个传说,当时布尔萨的乌鲁大清真寺正在建设之中,在建设者的施工队伍里有一个铁匠和一个筑墙的工人经常会在工地上给工人们讲一些小故事和段子之类的,他们讲的故事都特别吸引人以至于因为他俩整个清真寺的工期都给拖延了。结果,建筑工地的头儿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当时的苏丹塞利姆,苏丹听说工人们因为这两个人不务正业导致工期拖延,一怒之下下令处死了他俩。本来,他俩讲故事还仅限于建筑工地,谁知道被处死后,有人就把这两个人弄成了皮影,通过他俩这种讲故事人的形象,把这种戏剧形式给传播开了。

所以,可见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戏剧发展其实是非常不官方的,皮影戏这个形式据说也是从当时的埃及传入的。传入后的皮影的内容也是十分下里巴人,里面包含着很粗俗和街头的插科打诨,karagöz和hacıvat两个人的形象和一般戏剧的史诗或者传奇完全相反,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人物,通过他们俩之间不登大雅之堂的对话来反映当时社会中的一些市井民情。皮影中的两个人物可以被无数皮影艺人演绎,这两个人作为戏剧艺术的化身保护着躲在幕后的戏剧家们。写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人都不会真身露面,一来不会有人因为皮影的内容遭到追查,另外这种匿名也让戏剧本身免除了被戏剧作者或者表演者凌驾其上的危险。

皮影戏是钻出石缝的广场生活。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戏剧广场担任的公民教化任务在奥斯曼帝国很大一部分被清真寺承担了,这也可以从今天留下来的巨大的综合性清真寺的规模上略见一斑。但广场生活并没有完全死去,皮影这种戏剧形式就像夹缝中求生一样,是强大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外市民社会活跃的象征。官野并没有互相覆盖,野仍然有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土耳其的皮影戏给人留下的最好的地方。

Karagöz 和 Hacıvat这两个人后面是无数攒动的人头,是一杯杯滚热的土耳其红茶杯泛起的熨帖,是秋后的安纳多卢空气中的微苦和伊斯坦布尔熙攘大街里的闷热。是民间的力量。

作者:伊斯坦布尔大学社会学在读博士 张守信



相关新闻